全屏
有欢乐有琴声有故事 | 分享我们的成长音符 待你盛开 主编:顾忱香 | ID:luzerui001 我的教学感受 作者:陈志 / 转自:珂莱斯克 多少次我都准备将这些年来在吉他教学方面的得与失,做一次简要的总结,每一次却都又搁下了。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对古典吉他各方面的认识一直不断在调整、在深入,我的教学侧重点、教学内容和方法时时在改动,或者说是在不停地追求更有成效的方法。因此,我总想在上述几个方面相对确定之后再动笔,似乎对读者更负责一些。目前,我对自己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已有一定的信心(我的优秀学生们也纷纷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应该可以和大家简略地谈一谈。这些观点和我过去的不尽相同,实际上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下面我分几个问题来讲: 上世纪80年代陈志在诚志古典吉他学校教课 一、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改进自己的教学以适应当前的世界水平。 教和学是互相依存的两个部分,通常提到“教学”两个字,就令人想到是老师教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在大部分情况下教师是主动指导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这里常常忽略最根本的一点是,作为"教"者必须首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之后,才能真正指导"学"者去"做什么"和"怎么做"。 我于1958年在清华大学音乐室开始教授吉他。40年来最大的感受是,作为教师如果不能象小学生那样如饥似渴地接受新事物,补充新知识的话,很快就会被历史淘汰。 40年前,教吉他只有日本版的卡尔卡西和曼诺罗夫、小仓俊、古贺政男等有限的几种教本。之后,逐渐接触到卡鲁里、朱利亚尼、索尔、泰雷加、维拉·罗勃斯等人的作品。直到侨务政策落实之后,我得以走出国门,才了解到还有巴里奥斯、利奥·布劳威尔、斯蒂芬·道格森、加尔西亚·阿布里尔等等出色的多得不可胜数的近、现代教材。 陈志教授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授课 近几年来,我国学习古典吉他的条件比起40年前有天壤之别,除了教材、曲谱和文字资料之外,录音带、录象带、CD、LD等音像资料如果想想办法都可以得到。可惜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作为先行者的吉他教师们,如今仍然对古典吉他缺乏基本的和足够的认识,手头的教材还只有卡尔卡西、阿部保夫、沟渊浩五郎或者自己七拼八凑的教本;方法则仍是台湾版吉他教程上说的:平行弹法、钩弦弹法;曲目来来去去不是《魔笛》、《回忆》、《大序曲》、《大教堂》、《大霍塔》等几首名曲,要不就是纯粹琵琶味道的《彝族舞曲》。 要是一名教师多年来这么原地踏步,一味背着"名家、老前辈"的包袱,不放下架子虚心学习以求提高的话,早晚只能退出历史舞台。 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音乐会后接见吉他乐团 二、我对古典吉他右手拨弦方法和音色认识上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教学初期。拨弦以右手第二关节来发力(实际上是钩弦动作)。由于当时自己右手没留指甲,是用指尖的指肉来拨弦,所以音色还算厚实,思想上也认为能发出结实的"肉"声为好。 第二阶段:70年代中至70年代末—"十年动乱"后,恢复教学。开始知道拨弦有阿波阳多(Apoyando)靠弦和阿鲁爱勒(Al air)钩弦两种方法,但发力仍以右手第二关节为主。也了解到有以索尔为代表的指头派和以阿瓜多为代表的指甲派。那时认为这两派的音色各有所长,指头派音色厚实,接近肉声,触弦杂音较少;指甲派音色明亮,清晰度好,但触弦杂音较大。当时我学生中的佼佼者是电影乐团的王星亮,她本人是一个优秀的柳琴演奏者,所以她留指甲弹吉他也和她弹柳琴那样轻脆俏丽(现在回想起来,她的音色有些偏像柳琴了)。王星亮是我第一代专业学生中的代表人物,曾和煤矿艺术团在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中演出过《阿兰胡埃斯吉他协奏曲》,在那个年代已是很不简单了。
王星亮80年代古典吉他磁带专辑 第三阶段: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移居国外,又回国开办诚志古典吉他学校。在国外接触了专业吉他演奏者和教师,逐渐了解到靠弦奏法是以第三关节发力;右手指甲的形状和长短、右手掌的位置、手指触弦角度和发力的方向等等都会影响到音色的不同。那个时期,我的第二、三、四代中的典型是吴焱、张路春、方仁俊,他们演奏的音色完全不同,但都已注意音色的圆润和变化。 方仁俊老师在制琴 张老师在演奏 第四阶段: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随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国际交往活动增多,我也频频地调整教学。例如:由卡尔卡西到塞戈维亚都是强调i、m、a三指与琴弦必须保持垂直角度,而我发现i、m、a与琴弦保持45度到60度左右的角度更方便左侧指甲拨弦。又如:阿鲁爱勒(Al air)弹法翻译成钩弦是极大的错误,汉语中钩的动作是由第二关节用力来完成的,我认为阿鲁爱勒(Al air)应译为不靠弦奏法,而阿波阳多(靠弦)奏法和阿鲁爱勒(不靠弦)奏法都是由第三关节发力来完成动作的,音色也应当尽量接近(需要时也可以使它们的音色有区别)。杨雪霏是这一代学生当中的代表,由于她是从10岁开始跟我学吉他的孩子,有很大的可塑性,接受新的方法毫不费力。 杨雪霏《剑器》 第五阶段:90年代初至1996年。体现我教学效果最明显的是我的第六代学生王雅梦。由于她10岁开始跟我学琴,有相当一段时间住在我家,所以我有条件在她身上充分试验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事实证明是颇有成效的。除了在短时间内纠正了她过去弹琴的各种习惯性错误,高质量飞速地进步之外,在她身上还验证了我的许多新的观念,如:不靠弦弹法完全可以做到与靠弦弹法相同的音色;由于不靠弦动作幅度小,速度很轻松就可以提高,而且音色圆润亮丽,颗粒性强,远达性好,特别是她轮指的音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陈志教授和王雅梦、杨雪霏、白璞在日本巡回演出 第六阶段:现在。过去我要求学生用半年以上的时间学习靠弦,然后再逐渐学习不靠弦;而现在凡是用功也用心的学生,往往只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由靠弦到不靠弦的过程。 三、影响音色的四个要素 1、拨弦的方法和指甲的形状。 2、所用吉他的档次和品牌。 3、使用琴弦的特性和新旧程度。 4、脑海中储存音色品种的多寡。 陈志教授的传奇人生 1936年,生于中国上海。现为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古典吉他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广播吉他乐团艺术总监、法国国立巴黎音乐学院、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等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吉他学会理事长。 1958年于清华大学音乐室教授键盘乐器和吉他,1964年进入新影乐团(现中国电影乐团)。 1982年创办中国第一所古典吉他学校“北京诚志古典吉他学校”。1984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古典吉他每周一讲”节目,连续重播10年。1986年组建北京吉他学会并任理事长。 1987年5月作为艺术总监,组织了首届中国国际吉他艺术节,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1988年任中国广播吉他乐团团长。1990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创建古典吉他专业。1993年在中央电视台主持“古典吉他技巧与表现”节目,每周三次向全国播放。 陈志教授的学生王雅梦、杨雪霏、郦嘉炯、李洁、陈姗姗、苏萌、陈川、许拓、朱俐颖、边保景、陈佳迎等在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美国、日本、奥地利、英国等国家22次重大国际吉他比赛中获大奖。 陈志教授也多次应邀赴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奥地利、美国、波兰、瑞士、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访问、讲学,并经常担任重要国际吉他比赛(意大利亚历山大里亚国际吉他比赛、美国GFA国际吉他大赛、澳大利亚Darwin国际吉他比赛等)的评委。 陈志教授和大师罗德里戈、杨雪霏、白璞 多年来,陈志教授撰写了大量有关吉他艺术的文章和著作,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英国的《古典吉他》、法国的《吉他》、德国的《吉他和琉特琴》、日本的《现代吉他》、《吉他音乐》、《和声》、《每日新闻》等报刊、杂志以及英国的BBC广播公司、美国的NBC电视广播公司,都专题报道了陈志教授的艺术活动。权威的英国《古典吉他》杂志推举陈志为1995年度“世界吉他风云人物”。此外他还是《吉他艺术》杂志的主编。 2003年12月号英国《古典吉他》杂志封面刊登了陈志教授的大幅照片,并发表了长篇专访文章,详细介绍了陈志教授的出色工作。 2006年10月陈志教授获美国古典吉他教学最高荣誉奖。陈志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在国际音乐舞台上为国家赢得了令人尊敬的荣誉。 2018年阿尔达米拉上海国际吉他艺术节 部分海报 特邀国外专家 赛事奖项 上海大剧院 闭幕音乐会将在此举行 2018年第三届阿尔达米拉上海吉他艺术节闭幕音乐会,将在上海大剧院举行。上海大剧院已成功上演过歌剧、音乐剧、芭蕾、交响乐、室内乐、话剧、戏曲等各类大型演出和综艺晚会。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许多国家领导人和外国政要、国际知名人士光临大剧院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致认为上海大剧院是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晶。上海大剧院正日益成为上海重要的中外文化交流窗口和艺术沟通的桥梁。 上海大剧院由法国建筑界久负盛名的建筑大师设计,他运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材料、灯光,以全新的构思向上海人民交出令人赞赏的设计方案。大剧院结构为简洁流畅的几何形造型,皇冠般的白色弧形屋顶弯翘向天际。上面有古典的户外剧场和空中花园,形似聚宝盆,象征着上海吸纳世界文化艺术的博大胸怀。 音乐与建筑相结合的完美设计 花开终有时 | 引吭必高歌 |
吉他之家版权声明:本站图谱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自制 仅供参考与交流,版权归属原创作者所有。若侵权请告知!
www.798com.com|联系我们|广告合作|吉他之音|吉他之家 ( 京ICP备12000409号-4 )
GMT+8, 2024-11-23 03: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吉他之家
© 2017-2022 Comsenz Inc. & 吉他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