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文艺复兴时期曲目解说 | 吉他大师帕肯宁教学连载(88) 巴洛克时期 (1625-1750) 大多数人基本认同巴洛克时期主要以伟大作曲家巴赫为时代标志,这一时期音乐水平无论在声乐还是器乐方面都有重大发展。装饰华丽,即兴颇多,富于韵律。我们今天所采用的大小调的系统理论,都是由当时的调性平均规律发展而来的。那时的作曲家多得到教会或上层贵族们的慷慨赞助。音乐形式包括初期的协奏曲、奏鸣曲、变奏曲、赋格曲、圣歌、合唱、清唱剧和咏叹调等。还有一种重要体裁就是组曲,基本或部分包括以下组成部分:前奏曲、阿莱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以及即兴增加的舞曲(小步舞曲、加沃特、布列等)和吉格。乐曲的构成采用了诸如谐音和对位织体、强度突变、节奏控制,和一些这一时期特有的奇异旋律。伴随着小提琴、大提琴、鲁特琴独奏的流行,键盘乐器开始兴起,而今天吉他音乐的演化也是以巴洛克吉他音乐为基础的。 著名作曲家:阿比罗尼、巴赫、巴策拉尔、坎皮恩、科比塔、科莱利、哥白林、德.穆西亚、德.维塞、高蒂埃、弗雷斯科巴第、弗洛伯格、亨德尓、洛基、卢利、蒙特威尔第、普瑟尔、拉缪、隆卡利、桑斯、斯卡拉蒂、特里曼恩、维瓦尔第、维斯。 Notable Composers: Albinoni, Bach, Batchelar, Campion, Corbetta, Corelli, Couperin, de Murcia, de Visée, Gaultier, Frescobaldi, Froberger, Handel, Logy, Lully, Monteverdi, Purcell, Rameau, Roncalli, Sanz, Scarlatti, Telemann, Vivaldi, Weiss. 演奏提示 德·维塞-前奏曲和布列舞曲 (p80) 曲目解说:这首《前奏曲和布列舞曲》选自《d小调组曲》。前奏可以比较自由的发挥,乐句之间要控制好时值。大部分乐句都从小节的第二个八分音开始。请注意第5小节的问答式的乐句,它由四个音组成的旋律主题在小节第二个八分音展开,然后以随后的四个八分音作答。同样的例子也可见于第6-7小节,表现这种对答需要突出主题的动态感和节奏感。 布列部分尽量采用中速的舞蹈般的节拍。在1-3和5-7小节的第一拍考虑用轻缓的弹法。在9-11小节,尽管低音声部呈下行走向,但力度却是渐强,并在11小节的第3拍达到顶峰。在回落到主题进行之前的第13小节的第1拍,可作短暂停留,再用揉弦弹出最高音。 演奏技巧:前奏曲一开始指法在2弦上运行,因为需要音色的温暖和便于更多的揉弦。8小节的波音为F-E-F-E, 之前的节拍要确定好指法,再将2指放到F。第9小节的颤音应从更高的那个音开始(如D-C#-D-C#等),并往后略微加快,注意2,3指之间转换要掌握好连贯和速度。 布列不是太难。第3小节圆滑音降到下一根弦(类似靠弦),这时要做到平均。注意11小节指法比较特殊,F#上的4指先变成G的引导指,然后在后面的和弦转换中又充当了保留指。根据需要,该小节第二拍的Gm和弦可以用横按指法取代。随后的小节里的Gm和弦可采用大横按,并用拇指指肉位置拨弦。 结束部分的15小节第三拍,在2弦的D使用纵向揉弦(动作与品条平行),使之听起来象渐强的幻想的感觉,揉弦可稍作延长,逐渐放慢并加大幅度,此处上下往返推动,绷弦2-3次最为有效。 桑斯-帕凡舞曲(p.81) 曲目解说:这首古老的西班牙舞曲采用了交织型的对位设计,旋律线在低音和高音之间不断转换。动作要做到直接果断,但也要确保每个音时值的稳定和充分,达到对位效果的圆满。 乐曲大部分乐句以小节的中间开始,通常持续两小节的长度。与许多曲式不同,这里没有主题再现的成分----即通过与主题相似的各种变奏来完成的部分。这种织体的变化为加强音色与强度的对比来表现乐句提供了条件。 演奏技巧:靠弦只局限用于某些音色单一的音,使用不靠弦才能让旋律更连续,并能与拇指拨出的富于动感的声音相匹配。借助第24小节的滑音,可实现从第3把位到第7品的大幅转移。第18,22和24小节的横向扩张,手指按弦之前要做到左手的放松。 对于28-29小节中那组特殊的圆滑音,要敲出足够的力度,特别要在最高音上使用揉弦。由空弦开始的长滑音要表现得清晰明亮,这个乐句要参照标记使用近码拨弦。 巴赫《布列舞曲》 (p.82) 曲目解说:这是一个经典的双音对位曲子。从文字上理解,就是音与音之间无论在点还是线上,都是相伴而行,或者说整首曲子都由两部分独立的、自然的声音同时进行,这实际上是第一册里二重奏的另一个版本。它对训练我们分别弹好两个声部(低音和高音),听出各自的特点很有帮助。两个声部同时进行要留意它们分别的照应,和彼此的衬映与节奏的协调。通常情况下,要优先展现高音旋律,除非是有些需要突出低音声部特征的地方,如4,12,16和20小节。除了偶尔的特殊表现,不要让曲中的低音声线盖住了主旋律。 演奏技巧:曲中三个波音都以高音开头,巴赫的原稿里只有第15小节有提示,不过为了增强调性表现,包括7和23小节,都这么演奏,似乎已经成了惯例。调性由一个乐句或乐段终止处的和声来决定,它赋予乐曲局部或整体印象的基调。 开始部分力求慢一些,以便让最后四小节合拍,这个要分开来练习,不论高低声部都要讲求踩在点上。注意16小节低声部的指法,D#在5弦上弹,构成乐句的终止音。为避免擦弦,1指须跳到D#,而不是滑到相应位置。根据需要,可将八分音符用圆滑音处理。 巴赫《前奏曲》 (p.83) 曲目解说:保持节奏,使该曲充分赋予一种戏剧性的印象,要润饰出富于变幻的音色和生动灵活的对比。可适当运用圆滑奏处理音色(比如第9节的高音A),或形成连续流动的效果(比如在开放小节)。后者不必过分强调。 乐曲一开始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并至终保持这个强度。22小节中间有一个短暂的停顿,这里可做渐慢处理,稍作停留,直到下一个分解和弦开始,又重新回到前面的速度。特别需要注意第31小节新主题开始的地方,到34小节发展到最高的A,然后再回落下来,直到结束。其中37至39小节要强化出音之间的连续和紧密。弹到第39小节最为活跃处,要保持音量的平稳和强度的均衡,并持续到最后。第41小节末尾速度逐渐放缓。 演奏技巧:除非音色的需要,圆滑音都要力求均匀。第5小节的滑音,在具体操作上,左手指法的运用起到了类似圆滑音的效果。对于低音的运行,例如19和28小节,可更多利用右手手指指甲中间拨弦,以免指甲扫过丝弦时刮擦出刺耳的噪音。也可使用拇指,但要做到和前面使用的手指音色保持一致。24和26小节柱式和弦下面的和声要保持足够八分音符的时值——与后面的圆滑音时值相当。 始于33小节的较长根音,要用拇指在3弦和4弦上弹出饱满圆润的音色。尝试做拇指指甲由左侧向内切划的动作(参见附录A的拇指技法演示)。有的人则选择拇指靠弦弹奏。可以听下塞戈维亚这首曲子的录音,他的音色是那么美妙充实。第35小节末,我建议逐渐向琴码一端移动,在第36小节末再回到音孔位置。第37和38小节的上行双音,要把i指和a指结合起来,用手腕发力。39-41小节的高音D和C#要使用靠弦弹法。 斯卡拉蒂《A大调奏鸣曲》(p.86) 曲目解说:这是一首高低两个声部对照进行的奏鸣曲。保持节奏的稳定,每个音都要保留足够的时值。在旋律的一些节点上要求得一种明亮、舞蹈般的变化感觉,时而用断奏,时而用连奏。比如重复的音(如15,23,25小节等),使用断奏更好。有些节点加上圆滑音,则更增强了音的表达的丰富性。 尝试表现乐句之间的对话,比如7-8小节和9-10小节,这些乐句进行基本都从不完全小节开始,要表现出下一句(9-10小节)是在“回答”上一句的效果。整首乐曲都由类似这样赞美般的乐句构成。 斯卡拉蒂在这首乐曲中频繁地使用了倚音。请注意第16,17,18,30和32小节的前两拍,都有一个更小的音符,而后面大音符的音才是决定性的节拍,第一个音是“倚靠”在第二个音上的。稍微弱化倚音是为了强调主音(这是为了保证节拍的自然,因为主音才是往下的正拍)。 演奏技巧:第24和62小节的音要表现得优雅有一定难度,需要单独的练习。要做到清脆和清晰,不要打乱了旋律节奏的鲜明。第24小节,如果把2指留在原地为下一小节G和弦置指的转换作好准备,则方便许多。波音往上进行到音阶的下一个音,然后再回到开始的音,例如,8小节要弹成D-E-D. 第19-20小节拇指拨弦要给予一定强度和色调的变化,整拍都可运用。另外64小节的滑音过渡到较高把位的指法时,要营造出一种温暖的艺术效果。36,40,74和78小节左手顺势做出的滑音,实际上与使用圆滑音没有多大区别。 注意第41小节特殊的跨弦圆滑音,弹出G#后再在相邻弦上敲击出F#。4弦上最初的D#弹响后,声音须持续下去,其功能变成了后面旋律的伴奏。塞戈维亚就经常使用跨弦圆滑音,以保证旋律线的连贯。而更多时候他则使用同一弦上的圆滑音,右手完全不用弹弦。 我奏出的音符是手写的,但音乐却是神创的。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吉他之家版权声明:本站图谱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自制 仅供参考与交流,版权归属原创作者所有。若侵权请告知!
www.798com.com|联系我们|广告合作|吉他之音|吉他之家 ( 京ICP备12000409号-4 )
GMT+8, 2024-12-23 00: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吉他之家
© 2017-2022 Comsenz Inc. & 吉他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