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3357 字 阅 读 需 要 9 min 人物介绍 解小石,1963年生于新疆,现居西安,手工吉他制作师,音乐人。2009年收到“美国加州手工吉他交流会”的邀请,他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此交流会邀请的中国人。众多音乐界大腕都曾向他发出“订单”。 ▎采访手记 采访那天是一个清冷的冬日早晨,金色的阳光照过来,打在村子老旧的砖墙上,放眼望去,尽是瓦砾、野草和天空。 解小石系着一块灰色围裙,穿牛津纺布质地的工装裤,悠哉悠哉地招呼我们走进他的房间,半长的头发随意绑在脑后,掉出一撮垂在耳边,像个轻车熟路的日本浪人。 除了“不速之客”的来访,他在这里基本就是工作、做饭和睡觉。谈离群索居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他更像一个自娱自乐的理想主义者。 事实上,他并不是外界所言传的行踪神秘的隐士,他的工作室就位于长安区的一个村庄内。 这间工作室,解小石使用了12年,内部恒温恒湿,算不上干净,处处可以寻见这些年使用过的痕迹,但各种物品都被归置得整洁利落,作吉他用的工具、在桌子和角落里各得其所。 两个小时的探访,让人觉得感怀的是,所谓工匠,他在某一领域里并非全无选择,他可以离开,可以在困苦和逆境中选择停下来,但是没有,为什么?这是最初想要获得的答案。 但在一番长聊过后,就清楚地知道,有些问题已经不需要答案了。 那些发光发热的人,其实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光芒;做不做主角不重要,因为他已经完全是自己生活里的主角了,这比其他一切来得更宝贵。 壹 | 至情至性的理想主义者 做吉他这件事于解小石来说是机缘巧合也是命中注定,起初来西安,他做美耐瓷餐具生意。只是至真至性,性格使然,在种种尝试之后他选择退了出来。
宅在家里没事儿,年轻时又是乐队吉他手,他就心血来潮到琴行买了一把打发时间。弹了一个多星期,总觉得手感不好,就托店主到上海带了一批材料,回来自己捣鼓改装,结果改造后的琴音色大为提升,他才开始想要尝试自己做琴。 解小石称那次偶然是「冥冥中的安排」。“以前弹吉他就总想研究里面是什么样,没把注意力放在怎么去弹好琴,老想着把它拆开看一看。”是这样的巧合,让他踏上了手工吉他制作师的道路。 2003年,彼时国内这一领域几乎是空白,好在亲戚在加拿大,解小石就托其从书店罗列了相关书籍的目录,从中选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其中就包括被誉为“圣经”的教材书《吉他制作》。但寄来的资料全是英文,看不懂,他就找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来翻译,整整一个暑假全部手写下来,解小石从头到尾看了不止十遍。
△《吉他制作》手抄稿 谈起这段经历他依旧历历在目,到如今纸张已有些许破损,但解小石还是饱含深情小心翼翼:“我准备把它校对一遍,誊到电脑里,再参照理论自己写本书,也是给后人留一点东西吧,一些外国直译的书,工具名词太生僻,大众看不懂。”
2004年第一把标有用贝壳嵌成“X”字样的吉他诞生了,也是从这第一把“X”吉他开始,解小石与“亚洲第一吉他手”江建民结识。彼时他手里刚好有一把做好的琴,江建民对它独特的琴声印象极深,随即请解小石做了一把。
后来周华健找江建民录音时,也对这个吉他的声音也很好奇,就打电话给他,解老师笑称:“他(周华健)的声音比较透,我一下子就听出来了,很高兴就给他免费做了。” 解小石把这种交互称为缘分,“所谓缘分和共鸣,就是首先他喜欢我的琴,其次我喜欢他的歌,两个人相识一定是靠那个缘分。” 他讲话自成一种节奏,随着双手摆动手指翻飞,一双深陷的眼睛盯住你,像一对无底的洞。一位大半辈子用来做吉他的手工匠人,字字句句言谈真切,沉默或大笑都至情至性。 作为唯一一位被世界手工吉他顶级峰会邀请到的中国人,解小石感受颇深。 在此之前,他认为最好的琴只出自于马丁,结果到了美国加州,他发现那里一百多位制琴师,个个都有自己的风格、思想和性格,不仅仅是工厂琴那样简单的模仿和套用。 因此解小石对音色和审美,也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想要输出、表达的,都是基于一个很温润的、一直沉在下面底的东西,那个东西是不会变的。 贰 | 目标放在那,我还在一步一步往上走 一直到今天,解小石仍习惯称自己为职人、匠人。彼时媒体甚至有言,他是大师。然而在他看来,所谓大师,是在某一领域作出革命性改变的人,他会成为大师,但不是今天,目标放在那,他还在一步一步往上走。 而他心目中对工匠精神最好的理解,是「你以为我在工作,其实我在玩。你以为我在玩,其实我在工作。」说到这里语气是有克制的,却分明感觉到有一种很热的东西在他胸腔里。 最初做琴的那5、6年,他的水平和技术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很长一段时间学习模仿音色和工艺。 “我想象上面小一点,下面大一点,可能会出现这样声音,结果还是工厂琴的音色,一直在那个怪圈里。” 就这样一步步改变,废琴一把、一把做了70多把。有一天,诶,这是我要的声音了,音色温暖,延音绵长,弹完之后琴弦一直在振动,所谓余音绕梁,就是那种感觉。 设计固定下来后,他再把结构、尺寸组合到一起,现在外形上越来越接近“葫芦”,上下都是圆弧,就这样做不断推翻、不断实验,逐步演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过往他最昂贵的琴,一把价值1万多美金,最低的也要人民币两万五千元起。 解小石感慨:“人家都说一位制琴师做一百把琴他的才能凝固思想,可能我属于比较有天赋的,不到一百把就摸索出了自己的风格。” 在他看来,决定吉他声音的因素有十几种,扣子的颜色、缝纫技术、针脚、材料......而制琴师一定要有思想,那部分不只是情感或性格,一定要理性论证,论证就会融合自己的想法。 叁 | 父亲是一辈子的老师 解小石讲起往事,1968年的大陆贫瘠,家乡新疆也几乎没有自行车,彼时幼儿园放假,3岁的解小石跟着母亲去化工实验厂上班,当天恰好样品检验员来厂里,把自行车停在门口。 “我当时一看上面链条可以做火药枪,兴奋极了!拿了两把扳手噔噔就开始拆,当时不知道链条中间还有接口,全拆完了链条拿不下来,我就头大了!硬生生的给人家装回去。” 说到儿时的事情老解像孩子一样兴奋。小学三年级父亲到北京去出差,去二手市场买航模发动机、电动机回来,给哥哥玩,他们都不感冒,就他一人对航模着迷。 或许跟父母的启蒙有关,解老师的姥爷是修表匠,解放后在哈尔滨飞机制造厂里修仪表。 而跟他极为要好的父亲在去年年底去世了。临去世前半年,他玩聊微信、QQ、上网下围棋,性情自由。 说到家乡和父亲,解小石的眼里饱含思念 。怀念那个时代,或许正是怀念那种质朴又充满生机年代里,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与向往。 ▎采访实录 人物西安:你认为一把「好琴」最重要的是什么? 解小石:手感。以前认为音色好琴就好,其实手感会更重要。过去弹一些劣质琴,人手指全部都是扭曲、变形的,养成习惯就再也改不掉。 人物西安:有没有想要给自己做一把琴? 解小石:我一直想给自己做一把绝世好琴。之前都是给顾客做,按照他们的思想,或者没具体要求的(客人),按照我的想法给他们做。可有些东西必须实验后才行,总不能在顾客身上做实验吧?所以每做一把琴或美过一段段时间,我有了想法都全部记下来,这些东西全部要付诸实施的时候,一定会给自己做把琴。 人物西安:你对自己还有期待吗? 解小石:当然有期待。那个期待是还有一条相对向上的路,还在往上爬。真正热爱一件事情就像推个小独轮车,小车不能倒,一倒这事就完了。想偷懒放一段时间,或者挣点钱再回头干,绝对不行。 ▎采访后记 高超而富于人格魅力的手艺人不计其数,需要被记录、传播的更是足繁不及备载,因而此次采访,对解小石老师心里是敬意和深情交替升腾的。 经历时间洗练后,所谓工匠,其实并不仅仅是单一、专注、传统的,在这层性情之上,还有不可替代的可爱个性。
原来,他并不是想象之中固守着在那里敲敲打打的匠人。他有萌的一面,也有敏感的一面,感受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又极为细腻而且带着一份烫手的温度。 |
吉他之家版权声明:本站图谱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自制 仅供参考与交流,版权归属原创作者所有。若侵权请告知!
www.798com.com|联系我们|广告合作|吉他之音|吉他之家 ( 京ICP备12000409号-4 )
GMT+8, 2025-1-22 18: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吉他之家
© 2017-2022 Comsenz Inc. & 吉他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