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球上看到不少高杠杆单吊的投资者,虽然因此而爆仓甚至因此而走上绝路的事件时有发生,但依然还是有不少人继续着,甚至是某些大V。我不否认这些高杠杆单吊的大V的水平能力,但我并不认可这种操作方法,因为世界运行的结果往往并不那么确定。 当今这个时代,不管你同不同意,一切都在快速变化,而且经常是跳跃式地变化着,滚滚向前。不确定性成为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特征,“正常”的生活、发展模式不断被打断、打破,有着对未来美好憧憬的计划,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变化打破甚至是终结。如果不能接受快速变化这个现实,就会成为一种阻碍,最后会演变成一种对未来的恐惧。 纵观历史的长河,甚至纵观更长的生命演进史的长河,其实不确定才是一种确定。虽然宏观看生命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但任何一个物种的出现都是不确定下的偶然——基因变异本身是不确定的;虽然宏观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一种必然,但每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却都是不确定下的偶然。所谓宏观的必然,是众多的偶然背后有着相同的必然性,由众多偶然背后的概率所决定的一个必然的结果,但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个体或个别,偶然就成了更大的决定因素。纵观历史的长河,确定和稳定不变才是真正的偶然。 这里讲三个小偶然决定历史命运的故事。 第一个是流传于英国民间的一颗铁钉毁掉一个王朝的故事: 在英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缺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丢了一次战斗。丢了一次战斗,输了一次战役。输了一次战役,毁了一个王朝。”民谣起源于一场将决定由谁来统治英国的战斗。 作为英格兰约克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1485年他和里士满伯爵亨利·都铎在博斯沃思平原展开了一场大战,这场战争将会决定英国的统治权。当时的查理三世在兵力上占有着2:1的优势,虽然遭遇了托马斯斯坦利、威廉斯坦利爵士以及亨利珀西的阵前倒戈,但仍有一战之力,却没想到因为马掌而最终惨遭失败。 根据传说,查理三世在与亨利决战的早晨,派遣一个马夫为自己的战马钉掌,然而铁匠却表示制作马掌的贴片不足,在马夫的催促下,铁匠连忙制作铁片。好不容易钉好了三个马掌,却发现没有足够的钉子来钉第四个。铁匠表示要钉好马掌,必须要给他时间制作钉子,然而马夫却已经急不可耐,铁匠只好用有限的钉子将第四个马掌钉上,但缺少钉子的第四个马掌显然没有其他三个那么牢固。 于是,查理三世便骑着这匹有隐患的战马踏上了战场。两军交锋后,理查国王冲锋陷阵,鞭策士兵迎战敌人。突然,一只马掌掉了,战马跌倒在地,理查也被掀翻在地上。受惊的马跳起来逃走了,亨利的军队包围了上来,查理国王成了俘虏。一个马掌导致了一个王朝的颠覆。 接着再讲两个中国真实的历史故事,一个是旌旗断裂改变明朝走向的故事,一个是“各自为政”的故事。 第二个是旌旗断裂改变明朝走向的故事: 朱元璋去世之后,由于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燕王朱棣借机起兵造反(被称为:靖难之役),历经四年征战,朱棣最终取得了胜利,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成功者。以一隅敌天下,难度可想而知,而整个靖难之役的转折点,则是源于一起偶然的小事件。 朱棣自造反起兵以来,虽然屡战屡胜,但与坐拥天下的朱允炆比起来,却始终是弱势一方。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统率60万大军(南军)第二次北伐,进抵白沟河。燕王朱棣闻讯,亲率马步军20万迎战(燕军),这就是白沟河之战。 二十四日,双方初次接战,燕军前锋遭到平安部万余人伏击死伤惨重,李景隆军中的大将瞿能带头冲锋,勇猛过人。双方打了许久,队形已经完全混乱,朱棣的燕军逐渐招架不住,燕王朱棣三易其马,箭都射完了,只能挥剑作战,几乎都要被瞿能所俘获了。在这个关键时刻,大将瞿能又重整了军队,对朱棣的燕军发起最后一击。 就在朱棣的军队即将溃于一役之时,发生了一件谁也没有想到的事——突然间,旋风四起,瞬间刮断了李景隆军队的帅旗(古代帅旗倒下一般代表主帅阵亡,或者认为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这风刮得实在匪夷所思,不仅朱棣的燕军不敢相信,李景隆军中的士兵也不敢相信。李景隆军中士兵们个个惶恐不安,一时间六神无主,帅旗折断顿时让南军陷入混乱之中,失去抵抗能力。朱棣的燕军乘机以精骑突出绕其后乘风纵火烧敌营,火借风势,敌营瞬间陷入一片火海。李景隆的军队四散奔逃,极其勇武的瞿能父子也战死阵中,南军惨败。 此战直接导致坐拥天下的朱允炆出现了兵力空虚,朝廷一方开始由战略主攻转入战略防御阶段,而朱允炆则不得不从京营抽调兵力北上,结果导致南京城防空虚,而朱棣得知这个消息后,果断率军南下攻入南京,四年靖难之役至此结束。 第三个是“各自为政”的故事: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人名叫华元。起初华元是买卖人, 后来当上了宋军的主帅。鲁宣公二年(宋文公四年,公元前607年)。这年春天,郑国公子归生根据楚国的命令,发兵攻打宋国,宋文公派华元、乐吕率兵抵抗,双方在大棘对阵,大战一触即发。 当时的战争还是以战车为主,当时宋国主将华元的车夫叫做羊斟。临战之前,主将华元杀羊犒劳士兵,然而羊斟却没能分到羊汤,这令其怀恨在心,认为华元这是故意怠慢自己。结果,同年二月十日双方交战,车子上了阵,羊斟便对华元说:“畴昔之羊,子为政, 今日之事,我为政。”(出兵前犒劳将士, 由你华元说了算; 现在把车子驾到哪里去, 就由我羊斟作主了),说着羊斟就驾着车直接就冲到了郑国军营,导致主帅华元直接被俘。 此战最终以宋国的惨败结束,郑国缴获战车460辆,俘虏士兵250人,杀死100人,割掉宋国士兵左耳100个。此事《左传·宣公二年》、《史记·宋世家》和《郑世家》均有记载。羊斟这句话后来就变成了我们常用一个成语“各自为政”。一碗羊汤毁了一场战争。 战争的不确定性非常大,小偶然决定历史命运的机会会比较多,但即便是以风险防控为核心的银行业,也同样有老牌的优秀银行被28岁交易员这样的小人物搞倒闭的案例。这就是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案。 巴林银行是全球最古老的银行之一,1763年由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立,有233年历史,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巴林银行曾经是英国贵族最为信赖的金融机构,200多年优异的经营历史,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并是它的长期客户。由于巴林银行的卓越贡献,巴林家族先后获得了五个世袭的爵位。这可算得上一个世界记录,从而奠定巴林银行显赫地位的基础。但它依然没能逃过破产的结局,而令人震惊的是,这样一个让巴林银行惨痛的结局,出自于一个普通的证券交易员尼克·理森之手。尼克·理森1989年加盟巴林银行,1992年被派往新加坡,成为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公司总经理。而尼克·理森搞垮巴林银行的事正是发生在远离英国总部的新加坡。 商业银行有期货交易,而期货交易员难免会在交易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情况。因此,他们一般都会开设一个特殊账户,用以暂时存放那些错误的交易,等待适合的行情出现时再挽回损失。但是,错误账户在尼克·理森的手中改变了用途,他把自己失败的交易记入其中,用以掩盖损失。结果,为了赚回赔掉的钱,年仅28岁的尼克·理森的赌局越开越大,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他以银行的名义认购了总价70亿美元的日本股票指数期货,并以买空的做法在日本期货市场买进了价值200亿美元的短期利率债券。如果这几笔交易成功,理森将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但阪神地震后,日本债券市场一直下跌。据不完全统计,巴林银行因此而损失10多亿美元,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该行现有的8.6亿美元的总价值,因此巴林银行不得不宣布倒闭。 经新加坡和英国法院的联合调查表明,巴林银行事件完全是尼克·理森个人所为,巴林银行的管理层没有法律责任。但引咎辞职的巴林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彼得·诺里斯说:“我认为可以从中吸取很多教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不要想当然认为所有的员工都是正直、诚实的,这就是人类本性的可悲之处。多年来,巴林银行一直认为雇佣的员工都是值得信赖的,都信奉巴林银行的企业文化,都将公司的利益时刻放在心中。而在理森的事件中,我们发现他在巴林银行服务期间一直是不诚实的。所有金融机构的管理层都应该从理森事件中吸取教训,意识到用人的风险所在。巴林银行存在着内部管理机制的诸多不足,一直没有及时发现理森的犯罪行为,而当发现时却为时已晚。所以,我认为教训是,应该随时保持极高的警惕性。” 没有什么是完全可控的,没有什么结果是唯一的。如果看似可控,看似唯一,不过是很多并不知道的、可导致不可控结果的事情没有发生罢了。坦然接受未来的不确定,反而是应对不确定最好的方法,可能会显得有点保守,却不会为可能的锦上添花的更好,冒置己于死地、险境的风险。强调一下,不是说不要冒风险,而是说不必为了“可能的锦上添花的更好”,冒置己于“死地、险境”的风险。 看了这四个故事,再回顾我常说的:“凡高杠杆单吊某只股票的行为,其本质都是在赌博。是在赌黑天鹅不会发生。”是不是有些新的感悟呢?但凡没有必要,就不应该去用身家性命去赌万一失败就失去所有的选项。还有,在我眼里,投资中的所谓“安全边际”,其目的并不像部分人所理解的是为了赚取市场先生定价错误的钱,而是为了对冲看错或者出现黑天鹅的风险。 沃伦·巴菲特曾经说过一个著名的例子:6个弹孔的左轮手枪里只有一颗子弹,让你对着自己的脑袋开枪,给100万美元,你干吗?很多人摇头说,我不干。为什么不干?因为一旦失败,代价过于惨重。 巴菲特说:如果有一把左轮手枪,里面总共可以装一百万发子弹,但实际上却只装了一发,然后让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一枪,也就是说有百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会死(至于一把左轮手枪为什么能有100万个弹膛,不重要,这只是个比喻而已),如果他没死,就给他100万美元。即使这样,他也不会玩这个游戏。 贝佐斯曾问巴菲特:“你一直公开你的投资原则,而且也不是很难,那为什么没有几个人能学会并赚到钱呢?” 巴菲特回答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这些就是沃伦·巴菲特能在资本市场能存活60多年,一直在、一直盈利的必要的一部分底层逻辑。 还有,我们很有必要在这里再回顾一下查理·芒格常讲的那个谚语:“曾经有个乡下人说 :‘要是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啦,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 ” 这是朴素的智慧,这是常识的力量。 摘自《人生与投资中的心学智慧》(暂拟名),作者刘海 作者:刘海—flypig1996 想学吉他?想看更多精彩弹唱?想知道更多吉他弹奏技巧?赶快关注我们,进入《吉他之家》,这里的精彩无与伦比! |
吉他之家版权声明:本站图谱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自制 仅供参考与交流,版权归属原创作者所有。若侵权请告知!
www.798com.com|联系我们|广告合作|吉他之音|吉他之家 ( 京ICP备12000409号-4 )
GMT+8, 2024-11-17 19: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吉他之家
© 2017-2022 Comsenz Inc. & 吉他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