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买票是希望听她唱歌,但她在现场打了一个小时的碟。” 选秀出道的曾轶可在深圳举办的跨年夜演出,因演出时间、表演方式等争议,遭到部分观众在网上要求“退票”。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措施,线下演出市场再度蓄势待发。然而争议随之而来,不久前,歌手袁娅维巡演前几个小时宣布因感染延期演出,被歌迷要求补偿交通住宿费用;周杰伦在新加坡举办演唱会,也被质疑“找帮唱嘉宾”“穿插魔术表演太多”。 “那些明星往粉丝面前一站就是对粉丝恩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一些观众看来,文化娱乐消费同样是消费,应遵守消费行为的法规和准则;不过也有人认为,演艺人员作为创作者,应该对自己的表演进行创新而非完全跟随粉丝的期望。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根据相关规定,演出并非“开盲盒”,演出最低时长、最低曲目数量等信息需要提前公示。 事件回顾:跨年演出“翻车”? 2022年12月31日和2023年1月1日,曾轶可在深圳举办了线下巡演活动,宣传海报上写着“时长3+小时”“加歌4+首”“现场新环节解锁”等宣传语,单张票价为680元。然而12月31日晚的演出结束后,网上却流传出视频,有前往现场观看演出的观众喊出“退钱”,还有部分观众称曾轶可演出“迟到半小时以上”,作为演出主体的演唱环节“只有一个多小时”,而后来曾轶可现场打碟一个多小时,跟观众几乎没有互动,且现场状况频出,演出效果不好。 在网上流出的视频中,演出结束后曾有观众与曾轶可互动,认为其“态度傲慢”“缺乏诚意”。有观众称打碟环节“体验不好”“蹦不起来”,曾轶可回应“那就别蹦呗”;也有观众认为她唱得太少,希望她再唱几首,但被拒绝。 曾轶可出道以来一直面临争议(资料图片 来源:新华社) 此次演出在网上引发争议后,曾轶可工作室做出了“事实声明”。 针对网上传言“迟到”问题,工作室称曾轶可本人当天下午3点到达现场后一直到凌晨3点后离开,并未迟到,原定晚上9点开始的演出因现场人数太多网络不畅,导致验票扫码缓慢,9点时还有约300名观众未完成验票入场,因此演出才延迟半小时开场。 针对“现场打碟”问题,工作室称是“演出的一部分”,并表示“也许部分观众并不喜欢和接受,但并非演出欺骗”。 而演出结束后曾轶可拒绝某位观众“多唱几首歌”的要求,是因为“舞台已撤台”“演出乐手已撤离”,且大部分观众在排队等待签票。 工作室并未同意当晚演出“退钱”“退票”,而是在1月1日凌晨5时许发布退票公告,购买1月1日晚演出票的观众如果看到网上争议不想再看演出,可办理退票。 现场演出不是“拆盲盒” 目前,曾轶可的巡演仍在其他城市进行,而网上的争议依然未能平息。“无论是演唱会还是livehouse现场演出,观众买票肯定是奔着听歌去的。”今年上大四的卢鑫平日很喜欢观看线下演出,“如果一场号称3小时以上的歌手演出,实际唱歌只有1小时,无论什么原因,作为观众我都是不认可的。”去年12月17日周杰伦在新加坡开演唱会,留学新加坡的同学给卢鑫发来现场的照片和视频,吐槽“演唱会有点水”。“即便是我很喜欢的周杰伦,演唱会加入太多其他环节、带了很多‘关系户’、演唱品质达不到水准,我们也是要吐槽的。” 受欢迎如周杰伦,最近的演唱会也面临争议(资料图片 摄影:何雯亚) 有粉丝为曾轶可辩解,认为“打碟”这样的表演一如海报所宣称的“惊喜”,并非每个人都能接受,“喊退票的人属于拆盲盒没拆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盲盒’的内容物是有明确法律规定的,物品价值不能与价格相差太远,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明确了公平交易的基本原则。”今年26岁的法务工作者薛淼认为付费演出是观众和演艺方之间的“合同”,“观众对歌手的期待当然是唱歌,而不是其他。”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现场演出绝非“盲盒”。2017年《文化部关于规范营业性演出票务市场经营秩序的通知》颁布,其中明确演出举办单位、演出票务经营单位在销售演出门票时,“应当明示演出最低时长、文艺表演团体或者主要演员信息,涉及举办演唱会的,还应当明示主要演员或团体及相应最低曲目数量”。 当年11月18日,歌手赵雷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的“浮游赵雷2017北京演唱会”,成了被查处的全国首起演出主办单位未向社会公示演出最低曲目案。该演唱会申报曲目40首,但现场只演唱了27首,举办单位被处以5万元罚款。 观众拒绝“创新”吗? 还有观众注意到曾轶可工作室声明中强调的一点,“打碟环节曾轶可本人全程在舞台上进行DJ打碟”“这部分内容也许部分观众并不喜欢和接受”——自称“理性追星族”、从事财务工作的应磊对此颇为不理解:“合着只要明星本人站在我们面前,无论干点什么,无论观众是否喜欢,粉丝就该感恩戴德?谁花钱去看自己不喜欢、不接受的表演?” “除了演出的规范越来越多外,如今观众对演艺人员的心态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事演出组织和经纪的齐先生说,“过去明星出现在粉丝面前,哪怕什么都不做,很多人也会十分激动,所以以前常有知名演员走穴开演唱会——哪怕唱得真不行,粉丝们还是埋单。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一方面网络普及、综艺节目增加,很多演艺人员‘去神秘化’了;另一方面,包括最近引起争议的曾轶可、袁娅维,现在不少演艺人员是选秀出道的,观众看待他们更像是朋友、伙伴,而非仰望崇拜的明星。一旦发现他们的演出不符合自己期望,现在的年轻观众会直率地提出来。” 齐先生坦言,从广义范围来看,“打碟”也属于音乐范畴,但在品质上“既然收费那应该是成熟的表演”;在演出编排上,这样的“创新”“惊喜”需要与观众的期待进行合理匹配。齐先生记得,2000年前后张学友一直在推广音乐剧《雪狼湖》,当时对上海很多观众来说音乐剧还是很新鲜的表演形式。后来他在上海体育场的演唱会里加入了约30分钟的音乐剧选段。最后返场环节,他又唱了一个多小时自己的经典歌曲。“一个成熟的演艺人员会把观众期待的和自己想要表达的结合在一起。” 张学友2010年上海演唱会上表演“音乐剧” 经营户外用品的吴先生记得2010年年底在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看张学友演唱会的场景,“当时他编排了一段非常新颖的演出,在半空中的玻璃舞台跟舞蹈演员表演爵士风格舞曲,最后乘直升机离开现场。”吴先生回忆,随后舞台上安静了好一阵,张学友才从舞台一角探头问,“今天演出结束了,你们没发现啊?”随即台下爆发出热烈掌声与呼喊声,他再度返场与观众合唱90年代的经典老歌。“歌手和观众有默契,没有《吻别》《祝福》《她来听我的演唱会》,怎么是完整的张学友呢?这才是尊重自己的表演,平等对待喜欢自己的歌迷。” 齐先生发现,如今的观众越来越看重演艺人员的态度,“比如观众事后希望曾轶可再唱几首歌被拒绝,虽然工作室给了解释,但如果歌手哪怕现场哼唱几句以弥补部分观众对当晚演出的不满,口碑可能会更好。”卢鑫在网上分享自己小时候去听歌手朴树一次拼盘商演的场景,“当时有粉丝上台献花,他唱漏了两句。结束后主持人准备叫下一位歌手了,他主动说自己刚才没唱完整,希望重新再唱一遍。”留言发出后引来不少网友回忆,朴树不止一次因自认为在台上表演不够完美而主动要求重唱或加唱,“这是对观众的态度,也是对自己职业的态度。” 朴树多次不满自己现场演唱而主动重唱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新华社(资料图片) 来源:作者:简工博 |